第(3/3)页 “咱们国内的很多企业,一心都只想赚一些简单的容易赚的钱,很少有投入真金白银去硬磕技术的,这一点我深恶痛绝。” “银河科技既然发展到了这个阶段,那就势必要承担起这个责任。” “哪怕是作为一个榜样,只要能带来一点改变,我也觉得是值得的。” “说句丧气话,就算是研发失败了,对于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来说,也是有益的,肉总归是在锅里。” 说到这里,王东来刻意停了一下。 “更何况,我个人还是比较相信自己的,毕竟我还这么年轻,坚持下去,未必不能有所成就。” “从理论上来说,利用高性价比,可回收的方式,再制造出搭载‘力士’号火箭发动机的火箭,通过高频率的发射,携带的物资,仅需一年就能够在太空建设一座可以作为中转站的空间站。” 听到王东来这么说,众人都是微微皱了一下眉毛。 “我有一个问题,贵公司目前还没有培养出合格的航天员,这个问题如何解决?要承担起二十次的火箭发射任务,所需要的航天员最少也得二十位,这还是建立在承担短期航天任务,并且无休的状态下。” “一年二十次,每个月将近两次,这已经超过了咱们国家的发射任务了,要知道咱们举国之力都没有这么激进的载人太空计划。” 面对这个问题,王东来早有准备,当即就出声说道:“其实,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航天员,只需要四位就够了,如果条件允许的话,两位就够了。” “这不可能!” 当即就有人表示反对。 王东来笑着解释道:“银河科技的航天火箭模式,是学自于白头鹰联邦的SPacex,所以,航天员也是如此。” “我们并不需要航天员承担太重要的任务,唯有最开始的时候,需要在太空上建设出一个简单的空间站雏形,这是不可避免的。” “后续的火箭发射,我们并不会搭载航天员,而是直接进行无人操纵,一切全智能模式。” “通过在地面的指挥,进行材料运输和安装。” “除去了航天员,所能搭载的物资也能更多一点,这也是我之前就想过的办法。” 王东来的这个解释,并不能让众人满意,反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。 “你说的很好,想要做到这一点,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网络通信技术,目前的网络通信还无法做到实时传输,这一点你也是知道的。” “那么,如果不能解决这一点,你所说的地面指挥,全智能模式根本就是空中楼阁。” 王东来脸上笑意不改,依旧是充满自信的样子,继续出声说道:“通信的问题我有过考虑,我的计划是在今年的时候,就完成对通信技术的升级,用以满足我们航天火箭业务发展的需求。” “好,通信的问题你既然有计划,那就暂时先略过。” “除了通信问题之外,空间站的规模越大,那么对于能源利用率也就越高,如果想要达成你的目标,根据我的计算,目前是无法做到的。” “不仅仅是空间站,月球基地建设也是如此,甚至能源问题更加严重,这个问题,你有考虑过吗?” 王东来毫不犹豫地出声说道:“我已经做过相关的模拟计划,以我们公司生产的半固态电池只能满足计划中的56%的能源供应,并且还会随着规模的扩大,供应程度越发减少。” “这个问题,我预计通过固态电池来解决,一年不行,那就两年,三年。” “在空间站初期的时候,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,也可以通过减少消耗的方式来解决,等到后期能源问题解决了,就不再是问题。” “并且计划中的空间站建设,也留下来后续增加的余地,并不是一次性的建设。” 众人都听得出来,王东来对于这个计划是有比较完善的考虑。 所以,也不再收敛,当即就火力全开,询问了起来。 “按照你的计划,是准备把空间站作为一个中转站来使用,那么原有的空间站高度就不够,作为中转站,它的高度是多少才能满足要求,这一点你是如何考虑的?” 王东来依然自信地回道:“目前的空间站设置在300到400公里的高空上,是因为对于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要求很高,成吨的设备带到太空,本来就极为消耗能源,成本太高,不划算。另外便就是因为在这个高度之上,并没有多大的必要。” “这个高度已经可以满足太空实验的接近真空环境、无云层遮挡的望远镜观测优势、近乎无重力的实验条件等。” “不同的角色要求,自然会滋生不同的标准,既然是要承担中转站的角色,那么就要有这个角色对应的标准。” “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384403.9千米,直接把空间站的位置放到正中间,其实是没有必要的,技术难度也很大。” “我们可以先尝试着将在两千公里的位置进行建设,然后根据相关的技术发展,来决定是否再改变高度。” “甚至于,我们是否可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间,建设多个空间站?” 会议室里,王东来侃侃而谈,充满了少年独有的朝气蓬勃。